小微

财达期货总经理王蒙:构建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务体系 护航实体企业行稳致远

2025月04月26日 72861浏览

  编者按:今年以来,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、地缘冲突加剧的复杂形势下,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,实体企业经营面临严峻考验。面对挑战,我国期货市场主动作为,充分发挥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,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筑起“防波堤”。

财达期货总经理王蒙:构建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务体系 护航实体企业行稳致远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,中国期货业协会联合中国证券报今日起特别推出“稳预期 强信心 扩内需——期货行业在行动”系列报道。本系列将深入产业一线,挖掘典型案例,展现期货行业如何通过专业服务,助力实体企业穿越周期、行稳致远。

  “焦炭价格累计下跌20%的过程中,我们服务的天津港一家贸易商却通过期货套保锁定了利润;锂电企业面对关税冲击,因提前对冲风险稳住了业绩……这些案例背后,是期货市场‘价格发现’与‘风险管理’功能的现实注解。”财达期货总经理王蒙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当前实体企业虽然面临大宗商品波动、外需收缩等压力,但通过期货工具的科学运用,短期困难可转化为长期韧性。

  精准把脉企业痛点 创新服务模式

  中国证券报: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,部分出口企业短期受影响。请从贵司客户的角度,谈谈所面临的形势和困难。

  王蒙:近期,我们从多个渠道与企业客户进行了沟通,发现大家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总体稳定。但面临的困难与忧虑也客观存在,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,冲击短期经营活动。二是外需不确定性加大,迫使一些出口导向性企业开始考虑业务收缩。三是对经济预期的担忧,可能影响部分企业投资和产业升级的节奏。

  当然,企业客户也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困难是暂时的。财达期货也始终坚定唱响“中国经济光明论”,通过扎实的金融服务推动实体企业防风险、促发展。

  中国证券报: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、风险管理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如何体现“稳预期”?请举例说明期货工具在平抑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的实际案例。

  王蒙:期货市场“三大功能”在稳定预期方面是内在统一的,其基础是“价格发现”,表现为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对冲缓释风险,或者实现资源的再分配。

  近年来,财达期货持续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,做好“绿色金融”这篇大文章。今年初,我们服务的一家中型锂电企业,其覆盖锂矿开发、锂化工、锂电回收等业务,年产电池级氢氧化铝达万吨、电池级碳酸锂2000余吨。为了优化服务,我们成立了项目组,参与到该企业从市场扫盲、制度设立、团队组建、套保实施等全部环节,为其提供投教宣讲、品种咨询、风险预演等多种支持。最终,该企业在美国“对等关税”事件前完成了对碳酸锂库存的卖出套保,锁定了大部分价格风险和基差利润。因此,在价格波动巨大的环境下,公司的采销业绩没有受到很大冲击,反而可以在市场流动性改善后更加从容地销售。这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对于主业经营和参与套保的信心。

  此外,近两年来,焦炭价格中枢持续下移、波幅加大,给贸易商的稳健经营带来了困扰。2024年二季度,由于短期供应受限,焦炭价格迎来反弹。此时,市场上“强预期”与“弱现实”的观点交织,我们服务的天津港某焦炭贸易商就面临销售困难、库存贬值等风险。经过财达期货与客户的共同研判,该企业最终决定在年中参与3000吨焦炭库存的卖出套保,并在三季度完成销售平仓,实现正向综合收益。这个过程中,虽然焦炭价格下挫20%,企业依然可以稳健安排采销,库存周转未受干扰。

  中国证券报:当前实体企业(如制造业、农业)在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时面临哪些困难?对期货行业的服务有哪些期待?

  王蒙:困难体现在:一是自身建设不完备,比如内控约束松散、人员配置专业能力弱、操作框架尚未形成、没有套保评价标准等。二是市场建设亟待完善,比如主营品种还未上市、非标产品与期货合约差异较大、市场流动性难以满足交易需要等。

  产业客户对期货服务的期待是多元的:一是期待服务更加集成,特别是一些从未涉足期货的企业,在制度建设、团队搭建、市场研判、交易执行、风险把控等多方面都希望期货公司能提供支持。提供这种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务,非常考验期货公司对产业和金融的理解,也要求公司内外部有较强的协同能力。二是期待服务更加精准,对于熟练参与期货的产业客户而言,仅仅提供基础的经纪和咨询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其需要了。这时候,期货公司必须提高服务的靶向性,在理解实体业务的基础上拆解需求、提供支持。

  突破瓶颈 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
  中国证券报:今年以来贵司在满足实体企业需求、尤其是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的实践模式是否有突破?

  王蒙:一是设立业务项目制,强化协同效应,降低了公司部门间的沟通成本,提升了需求响应质效。二是构建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务模式,增强业务靶向性。中小微企业受到抗风险能力、金融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局限,往往会在参与期货市场的几个关键节点上遇到障碍。再如,企业在参与套保时不清楚对冲效果如何评价,我们通过辅导企业建立套保台账、监测期现敞口、风险模拟测算等形式,引导交易团队逐步健全交易管控和风险管理能力。三是打造“清单式服务”,深化大型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度。大型实体企业下属机构多、涉足产业广、产融需求差异大,给开展期货业务带来巨大挑战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今年以来,我们以服务母公司河北钢铁集团为支点,全面梳理现有的成熟业务类型,并形成服务清单。

  中国证券报:当前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哪些堵点?有何建议?

  王蒙:从行业视角看,依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:微观层面,在对接产业场景和经营需求方面,还有“最后一公里”要走;宏观层面,期货服务在不同地域、产业、环节中的渗透度还不平衡,呈现出“东部高、西部低”“传统产业高、新兴产业低”等特点。这些堵点都制约着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。

  不过,上述堵点对于期货行业而言,既是挑战,更是机会。我建议,一是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,打造“懂金融、知产业、识风险”的期货服务团队;二是要树立产业思维,期货市场要从“介入场景”走向“融入场景”,为企业提供集成式的金融服务;三是因地制宜深化传统产业服务模式,例如,财达期货依托集团母公司河北钢铁,正在打造的“和钢汇”投研品牌,就是集中自身产业优势、深耕传统产业的实践;四是在风险可控下积极拓展新品种、新产业客户群,围绕新兴产业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战略方向,寻找期货市场与产业客户的连接点。

  记者点评:财达期货的创新实践表明,期货公司只有深度融入产业场景,提供精准化、全周期的金融服务,才能真正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。其“项目制+全生命周期”服务模式,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