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微

学习手记 | “半条被子”见初心,“一个茶杯”显本色

2025月07月03日 69650浏览

  “任何人离开了人民,离开了党,一件事也做不出来。”

学习手记 | “半条被子”见初心,“一个茶杯”显本色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  近日,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陈云同志的这句话,强调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站稳人民立场,厚植为民情怀,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。

学习手记 | “半条被子”见初心,“一个茶杯”显本色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  这令人想起2023年末,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,“人民”作为关键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出现了近百次——

  “人民,只有人民,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。”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,始终同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,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、最深厚、最持久的力量源泉!”……字字铿锵,振聋发聩。

  紧紧团结群众、依靠群众,与人民风雨同舟、生死与共,光荣的传统代代弘扬、历久弥新。回望来时路,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,就把“人民”二字写在旗帜上、融入血脉里,矢志不渝。

  “半条被子”的故事,人们耳熟能详。

  那是红军长征期间,途经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的三名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,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。

  2020年秋天,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,在沙洲村“半条被子的温暖”专题陈列馆,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:“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、生死攸关的情况下,心里还是想着老百姓的冷暖。一枝一叶总关情啊!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,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。”

  党的根基在人民、血脉在人民、力量在人民。

  一路走来,“在黄土地上生根、发芽,在红土地上成长、发展”,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,习近平同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为人民利益而奋斗。

  还有“一个茶杯”的往事。

  那是1985年6月,习近平同志刚刚就任厦门市副市长,分管农业农村工作,报到第三天就“上高山、下海岛”开展调研。

  每到一处,他都和大家一起坐小板凳,拉家常。当地老百姓喜欢泡茶,茶杯因常年使用而积满黑乎乎的茶垢。当时,一名村支书要拿新茶杯给他用,习近平同志却说不必了,毫不犹豫地端起“黑茶杯”就喝。

  这一端,一下子拉近了同乡亲们的距离。

  “我们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,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本分,必须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,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,这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。”习近平同志曾这样坦言。

  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?“半条被子”见初心,“一个茶杯”显本色。

  从初创时不过50多名党员,到如今发展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,这个“人民的党”“自家的党”“老百姓的党”,始终与人民有福同享、有难同当,有盐同咸、无盐同淡,从不曾忘记“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”。

  百年恰是风华正茂,初心如磐,大道如砥。

  党的十八大以来,坐农家炕、吃战士灶,品基层甘苦、知百姓冷暖,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用行动诠释着“为人民幸福而奋斗”这一共产党人的最大幸福,夙兴夜寐以求之,不遗余力以成之,将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牢牢印刻心底。

  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“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”,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赓续,照见一个穿越时空的朴素真理:谁把群众当亲人,群众就会把谁当亲人;谁真心实意关心群众,谁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。

  行之所向,“平易近民,民必归之”;情之所系,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。

 

  策划:张晓松

  主编:朱基钗

  主笔:胡梦雪

  视觉:高松龄、张树志

  新华社国内部出品